-
-
昨天上午,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在位于东疆保税港区的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举行。中国海运集团所属的“新烟台”轮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大洋洲”轮满载着集装箱从这里启航分别前往台湾基隆和高雄。 昨日上午,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热闹非凡。9时38分,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在这里举行。码头边,“新烟台”轮和“大洋洲”轮两艘万吨巨轮满载着集装箱整装待发,船头悬挂的旗帜迎风飘扬。来自海内外的摄像、摄影记者纷纷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争相记录这一历史瞬间。
为确保直航船舶航行安全,天津海事局安排港口监督检查官和天津船级社验船师对船舶进行了开航前的检查,海事官员还对船舶装载的危险货物进行了检查。同时,利用AIS、VTS跟踪等先进手段对船舶进行重点监控,为船舶提供安全信息。安排海事巡逻船在船舶出港时进行护航清障。应急指挥中心派专人值班,对船舶进行监控,并做好应急反应准备工作。
开船前半小时,天津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接到“新烟台”轮询问能否出港的请求,在核实该船手续齐全、货物装运完毕且航道内无其他已编队待出港船舶后,交管中心要求其调头准备进入出港程序。一切就绪后,“新烟台”轮被允许进入主航道。
9时53分,仪式嘉宾共同按下了首航启动仪式按钮。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鸣起,“新烟台”在海事巡逻船“海巡052”的护送下驶出天津港,开往台湾基隆港。一时间,现场礼花齐放,掌声雷动,万吨巨轮船舷上悬挂的五颜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这标志着两岸间海运进入了全面、双向、直航的发展阶段,两岸海运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闻人物
“大洋洲”轮船长黄建平
见证历史时刻是我的荣幸
昨日下午4时,载重量10200标箱的“大洋洲”轮由天津港启程直航台湾高雄港。“大洋洲”轮的船长黄建平告诉记者,两岸没有直航之前,从天津要到达台湾一般通过香港或日本中转。如果到日本办理中转手续,要耽误14个小时以上的航行时间,如果再遇到海上风浪等问题,耽误的时间会更长。而直航之后,从天津到高雄只需要48小时左右,对航运企业来说,更加有利于节约成本。“从直接成本来讲,减少14个小时,大约能节约150吨燃油,按照目前中远燃油的价格来计算,大约可以节约67000美金,再加上签单费,总共可以节约75000美金左右。”据黄建平介绍,此次首航的“大洋洲”轮是我国建造的最大的集装箱船,船长348.5米,宽45.6米,实际航速25.8海里/小时,装载货物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建筑材料,共45000多吨,船员27人。对于此次能够担任首航任务,黄建平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两岸海运直航是我们多年的心愿,能够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我觉得太荣幸了!”虽然在高雄停留的时间不到一天,但黄建平说,他很想去看看宝岛美丽的景色。
新闻链接
两岸实现海运直航
每年降低运费上亿美元
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11月4日在台北签署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大陆开放天津等63个港口,台湾开放基隆等11个港口。昨天,大陆的天津、上海、太仓、福州、厦门、泉州6个港口以及台湾的基隆、高雄两个港口举行了首航仪式,参加首航的船公司共13家,其中大陆有9家公司15艘船舶,台湾有4家公司5艘船舶。
据了解,目前两岸人员往来频繁,达到每年500多万人次,其中台湾民众来大陆人数到400多万人次,两岸年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年运输量达7000多万吨,95%以上的两岸贸易运输通过海运完成。此前,海上间接通航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了必要的运输服务,但运输时间长,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随着海上直航的实现,将大大节省两岸之间物资交流的时间和成本。经初步测算,两岸海上直航后,每年可减少运输时间11万小时,降低运输费用1亿多美元。
据介绍,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港航界的合作,使两岸港航获得发展机遇,为两岸经济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服务。海峡两岸直航有利于充分利用台湾海峡的通道作用,构建服务海峡东西岸以及亚太地区的沿海港口群,有利于两岸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也有利于实现两岸互惠双赢,提高两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